1930年代落幕时,人类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。此时的美国军队判断,相比同时期的其他国家,他们严重缺乏现代化武器装备。尤其是陆军迫切希望能为航空队配上一种堪用的新款中型轰炸机。一场设计竞标被提上日程,是役,格伦马丁公司的方案拔得头筹。火烧眉毛的陆军根本不顾什么前期测试,为了让飞机尽快服役,航空队直接发出订单,让设计方案投入量产。
1941年,新型轰炸机获得了B-26“掠夺者”的军方代号并正式入列陆航。还来没来得及高兴两天,陆军立刻品尝到了赶鸭子上架的苦果。除开技术缺陷,“掠夺者”类似战斗机的短机翼、高翼载荷以及其带来的较高起降速度让菜鸟飞行员们无所适从,坠机事故频频发生。更糟糕的是:B-26 低劣的可维护性令问题雪上加霜,部队的机群保养欠佳,进一步拉高了服役早期的事故率。至此,新来乍到的“掠夺者”化身机库女皇,根本无力出战杀敌。
祸不单行,珍珠港事件后,美国军队在猝不及防间被卷入二战,B-26 轰炸机也仓促上阵,入驻凶险异常的太平洋战区。在几次抗击日本陆海军的早期亮相中,“劫掠者”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实战价值。尤其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,B-26 机群表现英勇。同年秋冬,“掠夺者”支援了“火炬行动”中盟军攻略法属非洲的作战,后又在在整场北非战役中持续打击德意联军,可畏劳苦功高。
B-26部队在北非战役中获取了宝贵的操作和维护经验,作战能力日趋成熟。1943年至1944年间的西西里战役、意大利登陆作战、“霸王行动”和法国南部的攻掠中,“掠夺者”大展拳脚,斩将夺旗,在中空轰炸行动表现出了过人的投弹精度。希特勒苟延残喘的日子里,B-26 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损毁德国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,其中包括V-1导弹发射基地。尽管在入列早期麻烦不断,但二战终末时的B-26“掠夺者”已不再是吴下阿蒙,在千百次任务中经住了血与火的考验,以高轰炸精度和低战损率享誉全军。战争结束后,总计生产约5200架的“掠夺者”也到了迟暮之年,陆续退出现役。